记者在福建多地采访发现,数字技术的快速普及,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改变了农民生活方式,也为农村文化复兴注入了活力。
农村电商“带土货”出山
贫困户刘金青做梦也没有想到,两年前,在他眼中“最不起眼”的地瓜,居然成为脱贫致富的“第一桶金”。
刘金青的家乡南平市政和县铁山镇罗家地村海拔900多米,交通不便。2016年,在县城打工的刘金青回到家乡种地瓜。当年,他制作的700多斤地瓜干通过电商销售一空,收入近万元。
尝到甜头的刘金青2017年种了6亩多地瓜,制作地瓜干2400公斤,纯收入近5万元。
随着农村电商的迅猛发展,曾经“藏在家中”、烂在田间枝头的农村“土货”,成为城里人竞相追逐的绿色有机食品。电商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同时,成为农民创业和脱贫的重要手段。
丹桂、薏米、灵芝被誉为南平市浦城县的“新三宝”。浦城县官路乡神农薏米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种植基地2000余亩,社员110多人。合作社负责人陈翠花说,传统销售每年卖30多吨,开网店销售后,每年销售100吨以上。
村里人过上了“数字生活”
在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灯光村,68岁的黄进国孤身一人住在村尾的老宅子里。
“老人一旦有什么状况,我们能第一时间赶来。”黄进国的结对干部黄小练说,村里为五保户、低保户和留守儿童家庭都装上了连通平台的智能监控。
2015年,灯光村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建起“智慧灯光”平台,除了安防监控,村务公开、实用信息、电视节目一应俱全。此外,村民们还能够通过平台扫码借用公共自行车、买卖土特产、进行健康监测等。
网上办事、远程医疗、智能监控……数字技术搭建起了智慧化的社会服务体系,让农民过上了现代化的“数字生活”。
水管漏水了,有智能水表监控;一旦发生火灾,智能烟感系统便会第一时间报警……在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青垞村,智能水表、智能烟感器等智能设备走进了村民家庭。
“如果电表欠费,手机上会收到通知;如果家里煤气漏了,人不在家也能马上知道。现在的数字技术让我们过上了智慧生活,真的很便利。”村民翁敏说。
数字引领乡村“文艺复兴”
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位于闽东山区的崇山峻岭之中,和大多数宁静的小山村不一样的是,龙潭村到处是翻修房屋的忙碌景象。
两年前,当地开始尝试用文化创意产业复兴日渐衰败的古村落。项目负责人林正碌将古村落房屋重新装修设计,修缮后的房子对外出租,目前已有50座旧房屋被认领。
32岁的曾伟是江西吉安人,一年前来到龙潭,将认领的一座老屋改成了书店和茶馆,另一座改造成民宿和咖啡屋。
“现在有了互联网、电商和物流,画家、作家、设计师来农村生活和工作,和在城里没什么两样,而且还能亲近大自然。”曾伟说。
随着几十名“新村民”陆续入住,村里人气渐旺,小学也重新办了起来。
林正碌曾经多年在上海等地从事艺术公益教学。自2014年来到屏南,他开始教农民画油画,并在微信上出售。
随着屏南文化旅游声名鹊起,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慕名而来。2017年,上万名“画友”到各村落体验,全县开起了60多家农民画廊和30多家文创民宿。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聚集人气,而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能创造条件,让城里人流向乡村。”屏南县社科联主席张峥嵘说。
关键词:
福建
活力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