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央行宣布,自7月5日起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支持和进一步推进“债转股”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按照测算,此次降准约释放7000亿流动性。机构人士表示,降准缓解了信用债市场的悲观情绪,而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支持,对债转股的进一步推进则可缓解相关企业融资难问题。不过,这需要银行投资能力跟进和配套政策引导。
机构小幅调升风险偏好
某公募基金投资总监表示,7000亿流动性释放会提升债券市场高评级、中高评级债券的流动性,低评级债券流动性目前仍然不宜乐观。他表示,其所在基金会尝试性提升风险偏好,部分AA+的债券利差有吸引力,会适度参与。在此前只看AAA评级债的基础上,往前迈出一小步。
银叶投资固定收益总监黎至峰表示,“央行宣布降准之后第一天,债券收益率低开,但昙花一现之后立即高走”。他分析,可能此前市场积累了较多买盘需要获利了结。以此判断后期货币政策可能会考虑去杠杆的实际情况,机构可以适度拉长利率债久期,在合规的范围内提升利率债杠杆水平。但信用债的情况仍然比较复杂,违约风险还将持续释放。“最近跟银行资管机构交流,他们对违约债的关注度依然很高。部分银行资管甚至希望直接参与委托投资的信用债评级。”他补充说。
黎至峰称,随着违约风险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市场的悲观情绪会逐渐缓解。千为投资执行董事兼投资总监王林认为,未来或许还有类似释放流动性的政策,从中长期看,市场的风险偏好会有所提升,但短时间内难以出现明显变化。
光大证券固定首席分析师张旭表示,6月22日前一周AAA和AA+评级的城投和非城投信用利差均收窄,AA评级信用利差仍在走阔,这是在前期AA+和AAA评级利差扩到历史高位40bp的背景下的小幅收窄,目前难以判断这一趋势能否持续,如果这一趋势持续,说明此前只接受AAA的机构开始慢慢接受AA+评级了。
但他认为,目前市场缺乏的并非狭义的流动性,而是广义流动性,而广义流动性受限于资本金、存款和信用派生的意愿。目前市场仍然受到债券违约的影响,如果债券违约规模能够在将来一段时间降低,金融体系的厌恶情绪会有实质性的降低,有助于缓解融资难的问题。
不过也有固定收益私募负责人表示,债市现券和衍生品市场在利好小幅兑现之后,料立即恢复平静;目前还是延续保守策略,暂不提升风险偏好。富达国际基金经理黄嘉诚表示,现阶段仍是以融资小幅放量为主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因此实体融资成本明显下行的可能性应不大。央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也越来越高,使得实施上的效率提升,对市场的冲击也减少,这也给市场增加了长远的信心。
银行债转股动力会提升
央行明确表示此次降准定向支持债转股和小微企业融资,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要长期“润泽”债转股和小微企业,还需要一定的政策引导。
值得注意的是,6月25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下简称“意见”),从货币政策、监管考核、内部管理、财税激励、优化环境等方面提出23条具体措施,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某股份制银行研究与战略发展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央行降准后获得的资金将投向小企业。该负责人介绍,市场容易高估小微企业的不良率,真正有融资需求的,资金需求在500万元甚至200万元的小微客户违约率其实低于市场预期,该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为1%;目前大数据技术在信用贷款领域的应用可提升风控水平,不过在不确定性情况下,强担保依然是降低违约率的好办法。此外银行内控制度是保障小微贷款规范运营的制度保障。他表示MPA考核下,银行投放资产要受到资本充足率约束,投放资产总量上线由资本金确定,这可能间接影响到小微贷款投放。
金融监管研究院创始人孙海波亦表示,银行拿到降准释放的钱之后投向哪里,目前尚无量化约束。他认为通过“专项债”等方式支持小微企业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方式。某国有大行投资银行部总裁认为,在近期市场整体偏悲观,信用债违约风险尚未释放完毕的情况下,银行做“债转股”需要政策引导。也有机构人士认为,“债转股”奏效需要耐心。某农商行同业部门负责人认为,信用违约风险暴露一段时间,市场已经相当程度出清之后,银行进行债转股的动力会提升。黄嘉诚表示,此次降准流动性的提供给银行长期资金的供应去支持债转股,长期来看将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结构,恢复企业发展动能,但短期来看,信用债违约风险仍将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
后续货币政策值得期待
星石投资表示,本次定向降准从节奏上符合市场预期,但从力度上超出了市场预期。值得注意的是,力度超预期的定向降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重回宽松基调。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中国的历史经验来看,大水漫灌、放水刺激的老路必然难以再现。可以肯定,央行在“稳杠杆”和“调结构”之间把握平衡,审慎呵护市场的政策定力也将维持。
王林则表示,这次降准反映央行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即连续降准。反应在投资策略上,中长期会提升风险偏好。另外,信用债违约的持续暴露,对于固定收益投资者来说,外部信用评级对收益率的影响有所弱化。投资机构不断加强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不再单纯依靠外部评级。
(责任编辑:关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