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工作视频座谈会时强调,建立资金精准直达、有效使用、严格监管机制,充分发挥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规模性政策效应。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财政、社保部门要设立特殊账户,资金要直接拨到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和困难群众,避免中间截留”。
“采取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其主要目的是让资金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让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政策效果尽快得到显现。”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研究员周景彤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在使用“特殊转移支付”时,一是要“快”。提高政策效率、尽快产生效果,必须建立特殊机制、特殊安排,解决个人和企业的“燃眉之急”。二是要“畅”。“特殊转移支付”就是要实现财政资金直达基层,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等。三是要“廉”。财政资金到达基层之后,如何实现“精准滴灌”,实现“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防止腐败现象发生,所以相关政策实施细则也需要及时跟上。
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财—中证鹏元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执行所长温来成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特殊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要符合现有的国家有关财政资金管理规范,严格防止挪用资金或是截流等现象。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对于此轮财政扩张力度的部署,周景彤表示,疫情全球蔓延、经济下行压力史无前例,保就业保民生任务刻不容缓,这些都需要宏观经济政策打破传统思维,更加积极有为。财政政策在去年已经比较积极的基础上,强调“更加”二字,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
温来成认为,此轮财政政策安排突破了我国最近若干年来一直坚守财政赤字不突破3%的界定,在赤字率提高的基础上,还增发了特别国债和专项债,此外,今年一般公共预算安排考虑也更加实事求是。可以看出,财政政策扩张的幅度比往年要大很多,体现了党中央充分考虑到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较大影响,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
从总量来看,提出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扩大专项债规模“三箭齐发”。周景彤分析称,一是财政赤字率拟安排3.6%以上,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即达到3.7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二是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第三次发行特别国债(不含续发)。三是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增加规模为历年最高。今年以来,财政部已分三批下达共2.29万亿元的专项债额度,意味着后续还有1.46万亿元额度待下达。
下半年,随着国际疫情蔓延,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或将比预计更为严重,温来成建议,届时可以适当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通过履行相应法律程序,适当增加发债规模。
如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周景彤表示,一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2019年我国减税降费规模高达2.36万亿元,而今年面对疫情冲击,计划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减税降费规模将再创新高。二是各级政府要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特别是“三公”经费。三是加强对地方的财力保障,中央财政将专门设立特殊转移支付,用于支持地方基层运转、保障基本民生,落实“六保”任务。
“更加积极并不意味着无节制地‘大水漫灌’,还要考虑财政可持续性以及中长期的负面效应,要做好短期保就业、保民生和稳增长,以及中长期调结构、补短板之间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年我国的财政政策力度是适中的。”周景彤强调。
在经济下行挑战“前所未有”的背景下,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同时存在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减收增支”带来财政平衡问题。
周景彤认为,要缓解财政收支压力,需要更大力度地“开源节流”。《报告》提出“各类结余、沉淀资金要应收尽收”就是开源的重要举措,将躺在财政账上未利用的资金重新安排,以提高财政存量资金使用效率,助力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温来成表示,各类沉淀资金应收尽收,重新安排,这是近几年财政管理上的常规措施,资金沉淀的原因较复杂,资金沉淀就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一定要保证资金按照原有的管理规范要合规使用。但不能只采取上述应急措施,尽可能减少非生产性财政支出,来减轻企业和农民的负担。
“今后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下功夫精简机构、精简人员以减少政府财政的支出。”温来成说。
关键词:
新增财政资金
惠企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