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免税行业一直维持较高热度。
7月初,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做出新的调整,免税业迎来实质性利好。7月底,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及“内循环”概念,为免税行业再添一把火。
免税行业空间到底有多大?国内免税业格局如何?免税行业的投资逻辑是什么?8月6日,国信证券社服首席分析师曾光(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证书编码:S0980511040003)做客证券时报·e公司微访谈直播间,为投资者解读“内循环”背景下免税板块的投资逻辑。
免税市场空间大
新冠疫情影响着全社会的消费支出,免税消费却表现得十分“能打”,行业是否有“吹大”的嫌疑?
对此,曾光在证券时报·e公司微访谈中表示,消费力回流和经济内循环使得中国免税市场的空间确实很大,相比每年1400亿美元的海外购物消费,国内500亿元人民币的免税市场空间弹性较大。
资料显示,2016年,中国免税业销售收入281.5亿元人民币,超越英国和美国,成为全球第二的免税大国。海关统计,截至2019年底,累计购物1631万人次,免税销售额538亿元。
曾光认为,中国免税行业还处于成长前期,成长属性大于周期属性。虽然免税行业跟经济环境有一定关系,但是还是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特别是短期内出境游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消费回流也会加速免税行业成长。
根据贝恩咨询的预测,2010年~2020年期间,亚太地区免税销售额占全球总量的比例将从37%提升至53%。根据当前政策放开及免税行业增长态势,中国有望成为全球免税消费大国之一。
格局不会大幅改变
目前国内的免税市场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中国中免是目前最大的免税龙头,坐拥市场上的8张免税牌照的其中4张。
资料显示,中免已经先后中标中国香港机场烟酒段、首都机场、白云机场、澳门机场、上海机场免税以及国内其他机场口岸免税店,拥有着超过80%的国内免税市场份额。
今年6月,王府井发布公告称,公司被授予免税品经营资质,可以经营免税品零售业务。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第二次正式批准新的免税零售经营牌照。分析指出,此次新牌照的发放或许预示着免税特许经营行业新的变局。
政策开放后,牌照含金量是否会被稀释?曾光表示,整个行业过去也是“中免+几个地方牌照”的模式。“免税行业一看牌照,二看规模。虽然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有可能影响中免未来的市场份额预期和毛利率预期,但是整体上,中免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预计不会大幅改变。”
我国的免税销售主要发生在机场免税和离岛免税,曾光认为,目前免税运营商除了机场店外,更多的看点是市内店。机场店做规模,市内店做利润。营收的快速增长是驱动业绩增长的首要利好。
在资本市场上,免税概念被频繁提及。
继百联股份、凯撒旅业、大商股份等十余家上市公司或大股东先后披露欲试水免税品经营后,海汽集团大股东也于7月30日正式上报离岛免税品经营资质的申请。与此同时,京东国际也计划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开展跨境零售进口业务,拟开设京东国际线下免税店或体验店。
龙头集中是趋势
二级市场上,只要搭乘免税概念,股价必定会获得不错的涨幅。海汽集团过去一周股价累计上涨超30%。今年6月获得免税牌照的王府井股价在1个月内飙涨逾145%,目前市值465亿元。
对于市场上对申请牌照公司的炒作,曾光直言,未来牌照是否获批完全取决于决策层态度,有牌照不一定代表有生意。
“免税行业的投资逻辑一方面是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不变,另一方面是消费力回流形成国外市场的替代。”从投资角度看,曾光表示,以韩国为例,小的持牌商很难做大,最后还是龙头集中,从全球来看也是一样,因为做免税本身就需要规模优势和渠道优势的加成。“就二级市场而言,我们依然坚持战略配置龙头的观点。”
关键词:
免税市场,一超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