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是广大农民富裕富足的必由之路。
11月14日至19日,“湘”当自觉自信自强——“巩固攻坚成果 迈向乡村振兴”重大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岳阳湘阴、株洲醴陵、衡阳常宁、永州江华、郴州宜章,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采访活动,见证湖南巩固脱贫攻坚的喜人成果,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湖南故事”。
产业兴旺 发展特色农业特色旅游,实现乡村融合发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乡村产业发展的第一步,就是因地制宜,选准最具优势的产业。
在岳阳市湘阴县樟树港镇文谊新村,一株株辣椒苗排排站立、向阳而生,农民们在田地里细心浇水育苗。不远处的辣椒生产车间内,身着统一制服的工人们正在筛选辣椒,准备打包发往全国各地。在郴州市宜章县玉溪镇,碧绿的果树漫山遍野,金黄的脐橙挂满枝头,农民大婶正忙着摘果打包,脐橙一路向南,远销粤港澳大湾区。
如今,“樟树港辣椒”日益走俏,为广大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文谊新村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宜章全县脐橙产值达到10.5亿元,荣获“湖南省十大果品区域公共品牌”和“产品金奖”殊荣。
除了特色农业兴旺,乡村旅游正成为三湘大地新的增长动力。
在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镇,临水而建的水街上,瑶家大院、许愿塔、邂逅桥等古风建筑错落有致,秀丽的山川风景和瑶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让这个“中国爱情小镇”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2017年开始,经过专业旅游公司运营,2000多栋外观统一的瑶族风情小楼在这里拔地而起,络绎不绝的游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消费,渐渐地盘活了当地经济。
为了将乡村振兴落到实处,湖南出台了《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组织制定“一特两辅”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打造“崀山脐橙”等5个片区品牌。51个脱贫县累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省级示范片18个,发展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30家、农民合作社47721家。
截至10月底,湖南共储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11.69万个,涉及投资629.39亿元。农村产业兴旺带来的生动活力,正在惠及潇湘大地的每一个农民。
生态宜居 打造干净卫生整洁有序的农村环境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要实现三湘四水清澈干净、十里八乡随处是景、老少居民安土重迁,生态宜居是先决条件。
在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山寨村,因受地形阻隔,15个自然村四处散落,凝聚力有限。以前,村里有许多“空心房”和废弃房屋,鸡鸭犬牛乱跑,柴火杂物乱堆。山寨村村支书李正军告诉记者,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全村拆除了近百座“空心房”,硬化巷道6条,投资120万元新建污水处理站,铺设排水沟盖板500米,真正实现了“畜禽养殖归圈、柴火杂物归堆、菜园菜地归片”。
说起当地正在推进的厕所革命,衡阳常宁市西岭镇平安村村民周运生连连点赞。多年以来,他家和周边乡邻一直使用旱厕,一年四季臭气熏天,排水排污设施设备跟不上,村子里的环境卫生一言难尽。如今,在政府主导和补助下,设备企业将化粪池统一运送至村里,组装填埋到位。周运生家楼上楼下两个厕所都安装了冲水箱,粪污直接被冲到化粪池里,干净又卫生。
“湖南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创建先行,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协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湖南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湖南将完成6827个村庄规划编制,改(新)建农村户厕100万个、农村公厕1000座。越来越多的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正逐渐从愿景变为现实。
人员返乡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让本地人留得住、让外地人留下来,是广大乡村亟待解决的难题。
李爱清是常宁市“白沙烧饼”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她曾在北京、上海等地打工,在外漂泊无依,浓浓的乡愁始终割舍不断。2016年,她回到常宁老家建厂生产传统烧饼,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产品销路越来越好,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产品”。
今年70岁的香港商人李道德10多年前谈生意路过郴州宜章县,被当地特产脐橙吸引,当即在当地投资建公司,以种植脐橙为主,先后开辟了9个脐橙种植基地。如今,他已经深深爱上了这片热土。
许多当地干部群众对留在家乡深有感慨:“一方面要通过技能培训、‘以老带新’等方式积极培育乡村人才,帮助引进的人才在当地安居乐业,另一方面要提升乡村基层干部素质,强化基层党建,确保择优选用干部人才。”
今年来,湖南先后在全国乡村振兴系统建设和工作推进会、就业帮扶推进会、乡村振兴考核工作会、驻村帮扶工作推进会议上作典型发言,90名个人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湖南已率先全国完成省、市、县扶贫机构重组和挂牌运行,完成新一轮10253支驻村工作队组建到岗和视频培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扎根乡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刘树源)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人才支撑